創新成果“新式閘門銅套”在清河采油廠運用非常廣泛。別看它小不起眼,卻解決了前線工人們在實際生產中的大難題,深受前線班組的厚愛。而它的發明人也是大名鼎鼎。他年紀不大,卻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青工”、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他性格內斂,卻是清河眾多青工的良師益友,帶出的徒弟多名在局級以上的技能大賽中獲獎;他看上去斯文,卻先后研制出17項技術成果,提出170條增產增效措施,創效800余萬元。他就是清河采油廠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張義鐵。
是怎樣的一種動力,讓張義鐵這個明星人物在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小銅套上做起了文章呢?事情還要從他獲得中石化青工技術比武輸油工技能競賽金獎說起。
2007年4月,當時還是采油班長的他憑著勤奮和執著,一路過關斬將收獲了金牌、鮮花和掌聲。耀眼的光環下,張義鐵卻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子更重了。9月,他出人意料地主動要求從采油班長調換到了對技術要求更高的維修班長崗位上。
到維修班工作一年后,他發現,計量間的閘門銅套損壞是在生產過程中令人十分頭疼的一件事。清河采油廠老式計量、生產閥較多,很多閘門因銅套滑扣而無法使用,這種老式閘門的壓蓋是整體澆鑄的,銅套不能在帶壓的情況下拆卸,為了保證正常生產運行,更換一個閘門不僅需要提前做好停井計劃,而且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3-5人花1個多小時進行拆卸維修。如果油井停井時間過長,會造成管線堵塞,檢修完畢后,必須進行作業施工才能復產,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2009年初,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張義鐵利用工余時間查資料,找辦法,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傅,經過不斷地試驗,第一個便裝型新型閘門銅套終于誕生了。然而,第一次使用時,它雖然解決了在不停井的情況下快速更換銅套的問題,卻出現了四個固定螺桿磨損嚴重,轉動不靈的新問題。
怎么辦?是就此打住,還是繼續改進?想想自己近一個月來吃不下,睡不香,一門心事地撲在這個鐵疙瘩上,頭發沒時間去理不說,人也瘦了一大圈,如果就這樣算了,別說那掉下去的幾斤肉,就連之前付出的努力不是也白費了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迎難而上才是張義鐵的性格。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這一回,張義鐵總結上次的經驗,重新理清思路,泡在計量間里反復琢磨,大膽改進,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衣服汗濕,嘴唇起泡,手上磨繭,他渾然不知、全然不覺……功夫不負有心人,全新的閘門銅套終于研制成功。使用時,不僅可以直接將此便裝型新型銅套從閘門絲桿上部裝入,還不用整體更換閘門,1個人10分鐘就可完成維修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避免了因長時間停井而導致油井產量損失。該成果在當時的采油一隊6個計量站試用了,少更換閘門6個,避免停井造成的產量損失30噸,創造價值近10萬元,而他發明的新式閘門銅套也被大家稱為“鎮隊之寶”。
終于成功了,看著自己精心研制的成果,張義鐵沒有就此作罷,他心里有著另一番打算。原來,推廣運用創新成果,更有效地解決生產難題,為企業降本增效才是他心頭的大事。
2010年4月,清河采油廠創新工作室成立,借著這個平臺,張義鐵下班組,進井站,不僅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前線工人們講解新式閘門銅套的構造、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還把實物帶到現場,邊操作邊講解,和工人們互動答疑解惑,力求工人們一清二楚,心融神會。
從研制到推廣,三年多的實際考驗,新式閘門銅套不僅得到了工人們的一致認可,還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張義鐵算了一筆賬,1個閘門450元,一個采油區一年免更換閘門100個,就節約成本45000元,同時避免了因停井造成的產量損失。這筆賬讓張義鐵心里有了底氣,2012年,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 2013年,新式閘門銅套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如今,張義鐵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自信。幾年來,他帶領技師團隊立足基層、服務基層,圍繞生產攻堅克難,結出豐碩的創新成果。截至目前,張義鐵創新工作室已陸續推廣了“油水界面探測新方法”、“溜邊到底,三轉一回頭”加盤根九字法、“井口安全操作夾”等30項先進操作法,25項“小竅門、小技巧、小絕活”成功運用在生產管理中,為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先后有14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4項成果在湖北省和集團公司獲獎,60多項在局以上獲獎,累計為企業降本增效3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