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兔號”已完成巡視月球的使命,永遠留守廣寒宮,但它的“兄弟”、一臺外觀相近的四輪小車又開啟新的旅程———巡視變電站。這兩臺帶輪子的機器人,都出自上海航天系統的一家工廠,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上海航天科技走向民用的潛力。
軍民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而在上海,軍民融合產業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新熱點。在軍工企業集聚、軍民融合有相當基礎的閔行區,各界正努力優化環境,希望更充分地釋放“雙創”活力,推動航空、航天、船舶、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技術向外輻射。打造“航天硅谷”,這是閔行區乃至上海市的新目標。
“雙創”升溫,航天技術“溢出”提速
閔行區是上海航天與軍工企業最集聚的區域之一,軍民融合產業占全市半壁江山。隸屬于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坐落于此。這家企業是“玉兔號”月球車的總裝廠,也是智能巡檢機器人的家。巡檢機器人有四個輪子,可以按設定路線,自動巡視大片場地。它背馱的攝像機,相當于雙眼,能甄別各種異常狀況。有了它,超高壓變電站能夠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做到更可靠、更安全?!?/p>
這臺機器人,是由上海設備制造總廠科瑞工業研究所去年底研制成功的,目前已在部分變電站上崗,客戶反響不錯。雖然“地球車”的技術要求和復雜度不及月球車,比如輪子就少了兩個,但兩者設計理念相近,技術重合度在20%到30%之間。
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龐大的技術儲備中,可用于軍民融合的專利總量超過1000項。過去一年多,社會的“雙創”熱潮也加速了上海航天技術向民用延伸的節奏。據介紹,“十三五”時期,該院已為民用市場提供了近100項孵化成果,不少項目得到國內各類“雙創”競賽大獎。
在航天設備制造總廠,除了月球車,還有更多航天技術“溢出”。比如能經受住超低溫的閥門,原本用在新一代運載火箭上,現已裝入LNG (液化天然氣) 運輸船,突破了此類船舶的中高端閥門國產化瓶頸。同是該廠開發的可制造衛星部件的金屬3D打印機,現在也開始服務模具加工業。
事實上,雖然閔行區提出了打造“航天硅谷”的目標,但軍民融合產業不僅限于航天。不久前舉行的軍民融合項目集中簽約,亮相的既有航天系統的衛星大數據、小衛星平臺等,在船舶、智能裝備、芯片等領域,外界也看到了諸多優秀成果。
從全市角度看,“雙創”背景下的軍民融合正成為上海經濟的亮點。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雖然上海工業在去年一度遭遇困難,但軍民融合產業產值的同比增幅高達12%;在高端產業方面,軍工技術的帶動越來越明顯??梢哉f,軍民融合有力地助推著上海產業升級和科創中心建設。
看準短板,完善創新生態環境
雖然本地軍民融合的創新成果在加速涌現,但受制于一些瓶頸,其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正是看到了趨勢和問題,閔行區決心代表上海在體制機制層面作探索,以突破障礙,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目前,示范區方案已上報國務院、中央軍委。
知情人士表示,“雙創”視角下的軍民融合,最需要跨越的并非技術難題,而是體制機制關。一方面,軍工企業由于身份特殊,在人才激勵、研發協同、信息共享等方面受諸多制約;同時,軍工技術雖說極具含金量,但要向市場“溢出”,仍需要加強研發,走通“最后一公里”。著眼于這些方面,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閔行區提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金融服務為突破、以人才育用為支撐”的軍民融合發展思路,希望調動創新、產業、金融、人才四方面資源,打造更完善的創新生態。
比如:為突破軍工信息共享難關,閔行區正在打造涉密信息查詢平臺;為助力軍工技術轉化,閔行區與上海交大、上海航天等合作,合力打造一批共性技術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為促進軍民融合的創新創業團隊落地生長,閔行區給予他們租金補貼和項目落地支持;為強化相關金融支撐體系,閔行區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設立了一支20億元的基金,并正與市級部門合作,再組建一支軍民融合產業基金,首期規模預計為30億元。
此外,在土地減量化背景下,閔行區還想方設法,積極為軍民融合“雙創”項目提供空間。按照“一體兩翼多基地”的布局,年內預計有20多萬平方米的廠房、孵化器、技術中心等投入使用。
這些政策措施雖然發布不久,但政策效應已開始顯現。由上海交大一批博士創建、為航空航天領域提供高端生產裝備的拓璞公司,目前已入駐由閔行區為其代建、并低價出租的新廠房。這種服務讓拓璞公司能把精力和資金用于培育上下游產業鏈———目前,為該公司配套的智能制造和軟件企業,正不斷向閔行區集聚,年產值超億元。
機制創新,激發人才創新熱情
為“雙創”以及軍民融合發力的,也包括上海航天系統本身。就在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本部一街之隔的地方,一座外觀看似太空船的大型建筑正在建設,這里將成為航天系統創新創業的物理中心,更是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
目前,上海航天已把軍民融合、“雙創”發展視作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和重大機遇,為此專門發布指導意見。這份文件借鑒上??苿撝行慕ㄔO相關政策,從完善組織架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突出對創新創業、產業發展、企業管理等的支持以及“松綁”。文件提出,要逐步建立骨干持股的激勵機制,并且,要向內部“雙創”團隊更充分授權。
這份文件從制度上為航天“雙創”定下基調,而總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太空船”就是“航天硅谷”最重要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之一。今年年底落成后,預計將有大量可與社會對接的創新資源迅速進駐,包括科研儀器、專家人才、專利成果等。據透露,之所以要將“太空船”建在距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咫尺之遙的地方,就是因為要讓航天人才能以最低成本往來于院墻兩側,從而以更開放姿態參與外部創新。
類似的探索已在上海航天系統內開展小范圍試點。曾將月球車、3D打印等技術引入民用行業的科瑞工業研究所,就受益于“松綁嘗試”。所長楊洋告訴記者,作為航天老廠為促進“雙創”成立的新機構,研究所取代了之前的研發部,使命也從服務航天型號研制,轉變為持續將技術孵化為產品和公司。
此前,在研究所框架內,“虛擬持股”等機制已經落地,顯著激發了科研人員和全體員工的創業熱情。其最早孵化的一家高端裝備企業,在僅有10多名員工的情況下,就已把產值做到上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