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海油南海西部潿洲油田群油當量取得歷史性突破,累計產油5000萬立方米,經濟效益可觀。這片地質條件復雜、斷塊居多、曾被認為是“雞肋”的油區成了一個“聚寶盆”。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隨著新油田的不斷開發,油田群油氣集輸與處理的工藝鏈不斷延伸,管理難度大,建設成本高,掣肘產能釋放。對此,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潿洲作業公司創新思維,大膽探索,通過建立油氣水電四張網,構建起一體化生產工藝技術體系,有效促進了油田開發。
降壓集輸 一體化生產工藝現雛形
據潿洲作業公司總經理張國禮介紹,一體化生產工藝是從油田群“原油集輸處理一張網”這個思路開始構建的。2010年前,潿洲油田群主要由潿洲11-4D、潿洲11-4、潿洲11-1、潿洲12-1油田和潿洲終端組成,前3個油田各有一條油氣管線,將油氣輸送到潿洲12-1油田A平臺處理,再輸送至潿洲終端,但隨著油田產量的提升,海管輸送能力不足,制約了油田產能釋放。
對此,潿洲作業公司提出整體降壓策略,用新的16英寸海管替代12英寸海管,并優化潿洲12-1油田A平臺生產工藝,將上游油氣的上岸壓力由2.9兆帕降為1.3兆帕。
壓力的大幅降低提升了海管運行的安全性,油井也因此獲得更大生產壓差,產能得以提升。隨著新油田的不斷投產,油田群產量將會進一步加大,且后續還會有更多的新油田準備投產,原油集輸系統還需進一步優化和降壓。于是,潿洲作業公司再次利用開發潿洲12-8W/6-12油田的契機,新建了潿洲12-1PUQB平臺,既滿足了油田生產需要,又能分擔潿洲12-1A平臺處理任務,使油區原油集輸處理工藝得以進一步優化,油田群原油集輸處理由此形成一張網,一體化生產工藝見雛形。
“一張網”格局 增氣環保提效益
潿洲油田群除了產油之外,還生產伴生氣,但各油田生產的伴生氣量不同,去向不一致。有的油田部分用于發電,對剩余氣量進行放空或外輸利用;還有部分油田的產氣量較少,不夠發電使用。針對產氣量不均的情況,潿洲作業公司積極構建天然氣“一張網”格局,對油區天然氣進行統籌利用。
早在2011年,潿洲作業公司就對潿洲12-1A平臺和潿洲終端進行了工藝流程改造,將各分離器的放空氣匯集回收,再利用閑置的12英寸海管輸送至潿洲終端。工藝流程改造初期,日回收天然氣量18萬立方米,現已增至30萬立方米,經濟效益良好。
對于難以回收利用的低壓氣,潿洲作業公司也盡可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氣體進行回收,將潿洲12-1A平臺在用的兩臺二級壓縮機由串聯改為并聯,提高了壓縮機運行效率,讓更多的低壓氣實現了回收。
建成水處理網 減緩產量遞減壓力
隨著開發工作的不斷推進,潿洲油田群上游油井含水率也在持續上升,潿洲12-1PUQB平臺接收的含油生產水量越來越多,逐漸接近其處理上限,影響了油田的增產計劃實施。與此同時,潿洲12-1A平臺原有生產水處理系統還存在一定的處理余量,潿洲12-1油田回注井也有一定的水量缺口。
對此,2017年,潿洲作業公司把潿洲12-1PUQB平臺的生產水進行調配,并利用潿洲12-1PUQB平臺空間來擴充納濾海水系統,填補注水及回注缺口。從此,油區逐漸形成生產水處理、回注一張網格局,解決了生產水處理及排放難的問題。
電力聯網 激活邊際油田
2008年10月,潿洲終端4臺發電機組與潿洲12-1A平臺3臺機組聯網,實現國內首次海上平臺電力聯網。在這之前,潿洲油田群各油田是孤島供電,由一個中心平臺帶附近少量井口平臺。
為滿足油田群日益增長的電力需要,2012年,潿洲終端新增2臺燃機,實現電網擴容。2015年10月,潿洲12-1PUQB平臺機組并入電網,電網發電機增加至15臺,潿洲12-2等中心平臺從此不需安裝發電機,直接電網取電即可。
目前,潿洲終端正在施工余熱鍋爐電站項目,預計在2018年投運,電網布局越來越完善。與此前的獨立供電相比,組網后電力容量更大,運行更穩定,避免了機組故障而致油田停產現象的發生。組網后,機組數量也大大減少,部分邊際油田也因此得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