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遼寧省環保廳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2018年度采暖期以來,全省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為48微克/立方米和8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33.3%、24.5%;全省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為84.4%,同比上升22.3個百分點。
前幾年,一到供暖季,遼寧不少地方“霧霾圍城”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也讓環保部門承擔了不少壓力。
遼寧省環保廳廳長來鶴介紹說,過去兩年里,遼寧主要通過發起三場“攻堅戰”讓藍天越來越多。
—拆除燃煤小鍋爐。2016年開始,遼寧省政府把10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拆除列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遼寧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楊玉東說:“省直單位率先拆除燃煤小鍋爐,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許多原來拆不掉的小鍋爐迎刃而解。過去兩年,遼寧省共拆除燃煤小鍋爐12916臺,力度空前。”
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地處風沙區的彰武縣縣長楊敬忠說:“藍天越來越多,成績來之不易,過去一年,我們拆除了行政區劃內10噸以下燃煤鍋爐,縣城也有了空氣質量監測站,環境空氣質量越來越好了。”
—淘汰黃標車。沈陽、大連、鐵嶺等地相繼出臺黃標車提前淘汰的補貼政策,采用“經濟補貼”和“政策引導”雙軌并行的辦法,有效推動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淘汰。過去兩年時間里,遼寧省共淘汰兩類車輛36.6萬輛。目前,沈陽市綠色公交車輛比例達到75%,撫順市采用PPP模式將全市1000多臺公交車全部改為新能源汽車。
—嚴控秸稈焚燒。在鐵嶺市昌圖縣,記者看到國能昌圖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院內前來運送玉米秸稈的車輛排起了長龍。公司副總經理冷曉軍說,他們公司通過引進丹麥的生物質鍋爐燃燒技術,利用秸稈等燃料發電,目前每年發電量約為9500萬千瓦時,消化半徑在80公里內的周邊縣區的玉米秸稈。公司投產至今,總發電量6.18億千瓦時,消化秸稈等原料100.78萬噸,替代燃煤37.5萬噸。
據了解,遼寧省2017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320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到84%。
“到2020年,PM2.5濃度下降到每立方米42微克以下,讓遼沈大地藍天永駐。”今年的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的空氣質量作出鄭重承諾。
“藍天多了,既是污染治理的成果,也是遼寧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果。”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杜兩省說。
過去一年,遼寧圍繞“三去一降一補”調整經濟結構,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煤炭去產能任務,服務業占經濟比重增長至54%。
杜兩省說,遼寧還需要繼續在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上下功夫,“經濟結構優化了,污染源少了,環境空氣質量自然會有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