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記者從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獲悉,美國石油學會(API)最新發布的第46版API SPEC 5L《管線鋼管規范》中,由管研院提出并參與制定的“基于應變設計的大應變鋼管技術要求”成為新增附錄N,填補了全球沒有大應變鋼管國際標準的空白,對此類產品的設計、制造和推廣應用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作為國內石油管工程技術領域的技術機構和核心科研單位,管研院不僅是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的歸口管理部門,而且承擔著ISO/TC67/SC2并行秘書處工作。2007年以來,管研院結合油氣管道建設實際,對基于應變的管道設計方法、大應變鋼管關鍵技術指標與技術條件等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編制了多項行業及企業標準,為西氣東輸二線三線、中緬油氣管道、中亞D線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了解,基于應變的管道設計方法是針對管道在地震活動、滑坡失穩,不連續凍土運動、采礦沉降等過程中,會產生受位移控制的塑性應變而提出來的,該方法能有效增強惡劣服役工況下管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降低建設、運營及維護成本;大應變鋼管是針對基于應變設計條件開發的新型管線鋼材料。
2013年,管研院正式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交提案,擬制定適用于預期產生塑性變形服役工況下的管線鋼管產品規范。歷經4年多的反復討論、修改,最終由ISO委員會投票通過,并根據ISO/TC67與API達成的輸送管標準發布共識,于今年4月作為API SPEC 5L《管線鋼管規范》的一個新增附錄正式頒布,這表明我國基于應變設計的大應變鋼管技術已居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