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68歲的李登海,馬不停蹄地到全國各地考察玉米制種,從海南到山東,從甘肅到東北,一心撲向玉米高產攻關研究;
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園區現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煙臺市醫藥與健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上,平臺為全市醫藥健康產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一期五個技術平臺明年6月份將投入使用……
眼下,煙臺正處在加快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歷史性關口,產業轉型升級如何突破?新舊動能轉換靠啥實現?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才能交出漂亮答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7月9日召開的全市領導干部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浩指出,省委省政府打造泛濟青煙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際上是“二次創業”,我市能否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在“二次創業”中率先作為、領先發展,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創新。
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瞄準“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創新發展新高地,煙臺正在全力奔跑。
“全國一流”謀劃創新
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省委省政府提出,山東要實現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三個發展”,創新發展同樣位于第一位。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可以說,無論哪一個“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支撐和科技這個“第一動力”的推動。
“我市傳統產業占比高,轉型發展任務重。”
“我市高端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相對缺乏,千人計劃專家數量與南方發達城市存在較大差距,高校院所等源頭創新載體方面亮點偏少。”
本文由上海法鳴流體設備有限公司轉載發布。上海法鳴流體專業代理意大利CIMM進口膨脹罐,進口穩壓罐,進口壓力罐,進口氣壓罐,定壓補水裝置等在中國的銷售,歡迎訪問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正是這份危機感和憂患意識,讓我們明確了奮起直追的方向和路徑。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實施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之路。
謀定而后動。煙臺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后,6月27日,隨即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人才工作和科技創新兩個辦公室迅速響應、快速行動,起草了領導小組的運行機制和責任分工,梳理了各自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同時對起草《關于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進行了安排和部署。7月17日,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僅僅20天時間,《關于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討論稿)形成。
“為起草好這個意見,領導小組成立伊始,就派出調研起草組,專門赴深圳、廣州、重慶、武漢4個城市學習人才和科技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創新做法,較早啟動了意見的研究起草工作。”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表示,調研起草組按照市委“全國領先”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鑒先進地區成熟經驗,緊密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尤其針對存在的短板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探討,基本做到了每一項政策都有新突破,每一個措施都有新亮點。
9月5日,《關于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意見》提出,到2020年,把我市打造成為“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創新發展新高地。
站位高遠、視野開闊,才能實現大突破、大發展。從《意見》提出的目標定位來看,各項指標都體現了“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標準,比如高層次人才達到10萬人以上,其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突破150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選突破30人、省泰山系列工程人才突破200人、市雙百計劃人才突破300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500家……這些指標,體現了一座城市堅持創新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戰斗模式快速突破
“創新驅動發展工作是全市一項戰略性部署,對這項工作,現在就要進入戰斗模式、作戰狀態,不要再用一般化的標準、一般化的思路來推進。”
創新驅動發展,以戰斗模式快速突破。
7月28日下午,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簽訂全面科技合作協議;8月7日,市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共建上海交大煙臺信息技術研究院框架協議;9月23—25日,我市舉辦“慧聚煙臺·圓夢中國”海外高層次人才煙臺行活動,30余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海外高層次人才相聚煙臺,達成合作意向項目13個……
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開啟戰斗模式———
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組織實施“百名高端人才煙臺行”工程,舉辦醫藥國際會議千人計劃專家交流聯誼會、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推介會、中科院博士后煙臺科技行等活動,共有包括63名千人計劃專家在內的120多名高層次人才與我市350多家企業深入對接,達成合作意向90余項。
市科技局聚力招引高校院所,牽頭走訪上海交大、復旦、電子科大等“雙一流”高校,扎實推進電子科大(煙臺)光電產業研究院合作洽談,目前已與電子科大進行了多輪對接,力爭盡快簽約。
縣市區進入作戰狀態———
7月28日,牟平區舉辦高端人才項目對接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六位海洋產業方面專家學者,就海底混輸泵產業化、海洋環境修復、海洋產業泛VR應用、海洋觀測平臺、基于無人機頻譜儀產業化等項目進行研討。
7月30日-31日,蓬萊舉辦“千人計劃”專家蓬萊行活動,25名“千人計劃”專家攜前沿項目、高端技術、頂尖智慧齊聚蓬萊,與40余家重點企業進行精準對接。
企業積極主動蓄積發展新動能———
張裕集團以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和張裕工業園為依托,打造工業+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泰利模具、海德新能源汽車騰籠換鳥,主動轉型、先行先試,廣泛利用新技術脫胎換骨;榮昌、綠葉發力協同創新,搶占國際生物藥制高點;萬華、中集來福士、杰瑞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以創新促動能轉換,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上的“煙臺印記”。
千帆盡舉活力迸發
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2號”完成試航任務,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生物新藥RC48臨床試驗數據對外發布,我市依托煙臺泰和新材集團組建的“國家芳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依托山東南山鋁業組建的“國家鋁合金壓力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科技部驗收……
“創新千帆盡舉,有力地引領著煙臺經濟航船破浪前行。”魯東大學教授劉良忠說,創新發展滲透到經濟社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給城市帶來更多的是一種內涵,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
瞄準重點突破,科技創新能力在提升。我市深化校所城產融合聯動,建立駐煙高校院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一期投入使用,首批10個項目入駐,組建了軍民科技融合無人智能裝備研發聯盟。實施2017年度市級重點研發計劃,共受理各類科技項目559項。新增知識產權貫標認證企業2家,總數達到95家,數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定位全省前列,高端人才不斷匯聚。我市2人進入省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公示名單、3家企業進入省引進高層次人才重點支持企業公示名單,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雙百人才”年內有望突破200人。叫響“慧聚煙臺”海外引才品牌,組團赴美國、加拿大兩國5個城市開展招才引智,將安排9場人才交流活動,召開3次人才政策推介會,加快匯聚海外英才。舉辦全國重點高校優秀畢業生煙臺推介會,與長江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簽訂人才合作協議,全市重點合作高校達44家,達成人才技術項目合作意向39個、共建就業實習基地意向29個。
強化服務保障,創新支撐體系日漸完善。我市積極開展“科信貸”風險補償,為12家企業爭取銀行放款7525萬元,累計放款2.89億元。加快推動高創園建設,啟動第二屆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征集大賽,力爭年內園區入駐項目達到60個。推動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對符合條件企業,省市縣三級財政聯合補助研發經費7000余萬元。